创设趣味导入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
——以小学自然《热传导》一课为例
上海市奉贤区江山小学 陈亮
案例背景
“小朋友们,今天我们来玩个魔术好吗?”话音未落,教室里欢声雷动。看到学生们兴奋和期待的眼神,我就知道“魔术”对于他们的吸引力有多大。“魔术”本身的神秘性和趣味性已经能够吊足学生的胃口,在短时间内让他们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我的“魔术”上。趣味性十足的课堂导入形式,能够很快地与学生产生共鸣,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,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提前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。而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生的所见、所闻、所动等也进一步地激发他们参与的欲望,在参与的过程中又能引发新的问题产生。趣味导入情景也引起了我对自然课堂教学导入设计的思考。在课堂教学中,教师能否从上课一开始就把学生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,集中学生注意力,激发学习兴趣,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。这也是我从《热传导》一课的教学中获得的体验。
案例呈现
在执教沪科教版小学《自然》教材第五册第七单元《热传递与热胀冷缩》的第一课时《热传导》时,我在课堂导入环节利用了一个“魔术”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,通过一个铁丝变色的魔术,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,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,急于要进行后续的探究,而魔术背后的秘密正是本课的教学核心内容——热会沿着物品从温度高的一端传递到温度低的一端。
课堂实录
师(面带笑容):小朋友们,今天我们来玩个魔术好吗?
生:好!(学生欢呼)
师:要变这个魔术呢,我需要一些道具——出示器材:酒精灯、涂了感温变色油墨的直条铁丝、铁架台。
师:除此之外啊,我还需要一位小助手,谁愿意来做我的小助手,来帮我点燃酒精灯呢?
(学生纷纷举手示意,积极性高涨。)
学生现场点燃酒精灯。(点燃过程中其他学生观看他的操作方法是否正确。这也是对酒精灯操作的复习过程。)
师:你的操作真是完美,真不愧是我的小助手!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! 睁大眼睛看仔细哦!
(教师轻轻地将酒精灯放到铁丝下方,加热铁丝的一端后,铁丝的颜色慢慢发生了变化。)
师:你看到了什么?
生1:我看到了铁丝的颜色变了。
生2:我看到铁丝的颜色慢慢变了,从红色变成了无色。
师:小眼睛真亮,想揭秘这个魔术吗?
生:想!
师:我给每个组都准备了一根铁丝、铁架台和酒精灯,大家可以自己动手去试一试,根据学习单的任务要求来进行观察,相信你们一定都能够成功揭秘这个魔术。
(小组活动:观察热在直铁丝上的传递)
……
在小组活动中,我发现学生做实验格外认真,一边对照学习单的任务,一边观察铁丝的变化情况。当铁丝发生变化的时候,他们脸上的兴奋之情难以言表,这是我用任何的演示实验都换不来的。他们此刻扮演的是一个个“魔术揭秘者”,而不仅仅是一个在实验操作的学生,他们的内心隐藏的是要将“魔术”奥秘揭开的决心,而这种决心正是激励他们科学实验的前提。当他们发现了热传递的特点之后,很自然地就联想到“在弯曲的铁丝上,热又是如何传递的呢?”带着这样的好奇心,他们开始了第二次的操作实验,寻求问题的答案。这一切的顺利成章,都源自于一开始趣味性的课堂导入方式,不仅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,也成功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。
案例反思
趣味导入情景承担着事实与学习主题的桥梁功能,它不仅是让学生玩得开心,更重要的是在开心之时引导学生进入到本课的学习主题中。我认为,趣味导入情景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才能够成功地吸引学生:
一、趣味情景应直观体验
给予学生最直观的体验比起说教更实在,激趣效果也更加明显。在《热传导》的教学中,我用“魔术”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,选用感温变色油墨,将热传递的过程以“魔术”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,学生在观看“魔术”的过程中发现了铁丝由蓝变黑、由红变黑不同颜色的变化。这一现象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,很想去揭秘“魔术”,去了解铁色变色的原因,而铁丝变色的原因——热往往会沿着物体从温度高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。当点燃的酒精灯被放置在涂有蓝色感温油漆的铁丝下,本身涂有感温油漆的铁丝被加热后会不断地升温,随着温度地不断升高,感温油漆因受热颜色发生变化,最后由蓝变为黑色,同时此处的钢丝温度不断升高,热沿着铁丝向另外一端传递过去,当涂有红色感温油漆端的温度升得足够高时,同样感温油漆的颜色由红变成了黑色。
在导入情景中,学生们用眼睛直观地看到了感温油漆的颜色变化,并由此现象引发了学生的思考,促发了学生去探究的兴趣,也较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。当然这取决于课前对基本要求的解读到位,对教材内容分析恰到好处,呈现适当“魔术”并与本课的概念吻合,这样才能有效地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引导,设置悬念让他们有探究的欲望。
二、趣味情景需资源优化
想要有一个高效的趣味课堂导入,活动资源至关重要,而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能够最大限度提升资源的效用。在《热传导》的教学中,原教材选用的是将火柴用蜡烛油的方式粘在铁丝上,通过热量在铁丝上的传到,蜡烛油受热融化,导致火柴从铁丝上掉落下来(如图1所示)。虽然火柴掉落的现象较为明显,但是蜡烛油的多少、火柴垂直的程度等都会成为火柴掉落的影响因素,结果可能会存在一些干扰因素,不利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。